近年来,养老话题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无论是街头巷尾抑或是论坛热帖,只要涉及养老热度都会陡然提升,可以说对养老的关注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百姓需求自然的升华,“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愿景早已植根百姓心中,而如何实现富足养老、颐养天年,解决好养老的经济问题才是根本,因此关于养老,特别是养老理财应该“要什么”和“不要什么”尤值得大家关注。
首先,养老要靠自己,不要靠子女,因为从我国人口抚养比来看,根据清华大学杨燕绥教授的研究“1990年18个中国人养一个老人,2000年10个养一个,现在是3个养一个,很快就将2个养一个,再不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的话,按1.12的总生育率,我国将进入0.9个人养一个老人的超级老龄社会。”这意味着未来劳动人口增速会低于非劳动人口,依靠子女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的根基已经不复存在。
其次,养老要多靠自己辛勤劳动,不要单纯靠国家来养老,因为无论从我国当前的社保缺口还是从人均寿命的延长预期来看,目前我国的社保制度很难满足“交15年领40年”的美好初衷,从国际上多数国家来看,事实上也早就实行了65岁退休制,比如瑞典1950年代曾规定70岁退休,后来降到65岁,后来又升到67岁;英国也曾经规定雇员必须缴纳社保税达44年,后来降到39年,再后来降到30年。故而从可见的未来来看,纵使社保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仅凭依靠国家来养老亦很难满足百姓富足养老的目标,而更有可能的是每个人不得不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做好通过更长年限的辛勤工作来养老的心理准备。
再次,养老要趁早,不要拖沓。在经济学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大部分人的一生收入往往符合“钟形理论”的观点,即一个人在职场中期的收入会达到其一生的高点,而在职业初期和末期则普遍收入偏低,这意味着如果养老规划因为种种原因而推迟,如初期收入较低或年龄还轻不急养老等,那么很有可能在养老规划上面临收入的高峰期已过或时间积累不够长等尴尬局面。
故而在面对解决养老的物质基础这一根本问题时,普通百姓可以通过尽早进行养老理财规划,实现养老资金的长期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同样在养老理财规划中,要做到养老资金着重于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平衡的取得,而回避养老理财方式中有可能会遇到的风险程度高、收益性不足和流动性差的“陷阱”。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如何做好养老资金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平衡问题,不妨采用经典的“4321”理财法则来进行养老资金的布局,即40%固定资产、30%金融资产、20%储蓄资产及10%保险,并采取恒定混合的策略,而至于金融资产的选择上考虑到其他类型的资产都有着收益率偏低的缺点,故而投资者不妨选择诸如购买养老型基金的方式来完成自己养老金融资产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