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二:企业名不宜纳入地名系统
论坛上,很多专家纷纷提出,路名的使用具有长期性,因此不宜以生命周期较短的企业名字命名。胡野秋便举例,在南山有个人行天桥便以旁边的岁宝百货命名,叫做“岁宝天桥”;罗湖区教育研究中心历史研究员胡江平则举例,罗湖有条道路以旁边的学校命名,叫做英才路。“地名的命名一定要考虑到它的持久性,从现在的社会发展来看,中国还没有出现过百年企业,企业生命周期一般都比较短暂,因此不宜作为地名。” 虽然此次公示的两部规划一部针对的是次干路以上的道路及桥梁名称梳理,另一部规划的是大运新城周边区域的道路桥梁名称,但它更大范围地引爆了市民和专家对深圳现状地名的直接感受和意见,很多专家和市民都把自己平时找路不方便的感受充分地表达了出来。深圳市史志办主任黄玲便提出,深圳的路名目前缺乏系统性、文化性、包容性。因此,有必要更为系统地梳理,分清层次,使市民一听路名便一目了然。此类意见很多市民也有反映,对此,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地名管理部门负责人解释,此次两部规划,侧重的是对重音、近音、无名等现象的解决,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更改路名的社会成本,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了地名稳定性的原则。但该负责人表示,对于各界专家与市民的意见,将在新命名路名时,更广泛地听取各界意见,尤其是文化人的意见。
意见三:地名应兼顾本土性与国际性
上步庙、下步庙、沙头、沙尾……在深圳的现状地名中,有很多这种土得掉渣,貌似随意的地名,对此,学者与市民形成了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深圳的地名越土越好,越土才能承载更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有的市民则认为,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深圳现在的路名、地名无法反映这个城市的气质和性格。“象北京有崇文路、上海有南京路,都带有自己的文化气质。地名就象一个人的名字一样,反映了自己的气质和性格,深圳的老地名一方面要有选择地保留,另一方面,在命名新地名时,一定要发挥人们的创意思维,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气质。” 深圳市社科院城市营运中心主任高海燕则呼吁市民,在深圳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地名已经与市民的记忆联系在一起了(例如深南大道),已经成为了这个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市民应该积极参与到它的维护、建设中来。
意见四:地名标识宜用拼音标注
大运会召开已经进入倒计时,届时海外宾客云集,如何方便他们找路,体现深圳地名的国际化,也是论坛的一个关注焦点。
英语教师吴锋在论坛上提出,深圳的道路标识不应以英文命名,而应以拼音命名,才能便于外国人找路。“我注意到,大运中心片区中,龙字打头的道路命名不少。如果翻译成英语,反而给人感觉不好。因为在西方,龙这个词是很邪恶。因此,最好直接音译,就用LONG这个音即可。”
有专家也提出,目前在国内的路名英文翻译上,存在着很多的不规范,例如,有的路牌用的是美式英语,有的路牌用的是英式英语,还有的用的是拼音。因此,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地名标识牌上直接用拼命标注,更便于老外用来找路。
论坛上,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地名管理部门负责人表示,对于市民与专家的意见,将在整理后有针对性地对两部规划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再最终提交市政府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