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惊讶的父母们往往会反驳道:“我们读过许多关于教育的书,而且尽可能努力创造一个友好的氛围。但是当我们心平气和地说过四五次‘不’之后,我们的女儿却毫无反应,难道我们不该生气吗?”
这里出现了关键字:耐心!事实上,小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把父母说的“不”真正记在心里,并且“永远”照着去做。但是,如果大人们在今后几个月或今后几年里,可以不再经常重复禁令,那么,花费这一点点相比之下还算小的心思,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吗?父母让孩子必须服从的命令到底取得多大效果,十分令人怀疑,这常常妨碍父母尽最大能力施展他们的耐心。然而一声充满理解的和善友好的“不可以”,也不总足以让孩子遵守人与人共处的规矩。我们还要注意大多数时候被忽视的另一点。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请和孩子在一起。这条建议是什么意思呢?当父母们给孩子立戒规时,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认为小孩子已经能像大人一样理解“远方”传来的话语。但是,父母说出的“不”,首先只是一个无意义的词,必须被填充进内容,也就是说必须获得某种意思。
此时家长应当——在可能的时候——有目的地接近孩子并且用游戏的方式训练他作出自己所期望的反应。这一步比直截了当地对他大呼小叫、提醒或斥骂肯定困难得多。但是,这样的话,说出的“不”便与自己和孩子积极的亲近、以及某些行为模式联系在一起,这些行为模式不久就会为孩子所熟练掌握,成为他的习惯。此间存在着一切早期学习过程的实质:小孩子更容易通过感觉而不是理性与别人交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小孩子明明知道父母的“不”是指什么,却不肯照着做。他们对于发现新事物、尝试新事物的兴趣,比理性的声音对他们的作用强烈得多。和孩子在一起,这就是说,用一种舒适的——也许身体上能感受到的——感觉,直接将“不”的后果传达给孩子。一旦小孩子感觉到父母与他亲近,并因此感觉到自己享受到父母的关怀,他会笑着、高高兴兴地接受父母的“不”,那速度快得令人惊奇。如果您想把某条禁令贯彻下去,那么您当然不应当只采取和孩子在一起这个办法。这种单一的关怀让孩子不久后便知道,他只需违反禁令行事,便可以获得父母的关心——这样的话,一切努力可能适得其反。我们前面研究过,孩子甚至会把惩罚当作关怀。
但是,即使家长给他足够的照顾,和他一起玩,与他亲近,也得想到,孩子会尽情享受“不”字游戏带给他的快乐,一边跟着家长说“不”,一边却做着家长本想禁止他做的事。此时可别动摇,请接着在这一天中保持友好的行为。几次“学习过程”之后,自己的孩子便会自然而然地注意起给他立的新规矩,给家长一份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