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就会发现,孩子之所以无视我们“耐着性子”跟他沟通的事实,“故意”挑战我们的极限,问题恰恰就出在“耐着性子”这四个字上。
倘若有像节目里一样,用镜头在一旁跟随我们拍摄,事后再回放我们与孩子交流的镜头,你一定会发现,当我们“耐着性子”去说服孩子的时候,每一张“耐着性子”的脸上都隐藏着急躁、焦虑、不耐烦甚至愤怒等情绪。尽管我们试图隐藏这些信息,并自以为隐藏得很严密,但是我们身体各部位的肌肉,说话时的语气、语调、音量、肢体语言及我们自己都难以察觉的感受等,总会不经意间泄露秘密。而孩子往往会忽略我们那张“耐着性子”的好脸,直奔主题,透视我们内在的情绪,并受我们情绪的左右,产生恐慌、焦虑、委屈、愤怒等情绪。一旦这些情绪产生,孩子就很容易受这些情绪支配,失去安全感。为了重获安全感,他们不得不变本加厉去试探爸爸妈妈,“故意”挑战我们的极限。这就是我们“耐着性子”给孩子讲道理,而孩子并不领情的真正原因。
比如,一个孩子在放学之后,不肯跟爸爸妈妈回家非要留下继续玩耍。起初,父母还“耐着性子”做他的思想工作,但小家伙就是不为所动。最后父母的耐心到达了极限,眼看就要按捺不住的爆发时,孩子感受到了这种紧张的气氛,但仍旧不想屈服,最终,亲子对抗升级,孩子倒地撒泼,爸爸妈妈完全没了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