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互动百科网,对2023人进行的调查也显示,86.5%的人表示身边就有很多“路怒族”,23.4%的人承认自己就是“路怒族”。 而开车族最容易有哪些“路怒症”呢?受访者中,76.1%的人直指“一遇堵车就着急上火”,64.1%的人认为是“开车时骂骂咧咧”,63.4%的人觉得,“被别人超车、插队就开骂”的情况最为明显。此外,“被人挡住去路就烦躁,想给点‘颜色’”的占62.9%、“看到行人乱穿马路就不爽”的占60.5%、“开车时和不开车时脾气、情绪像两个人”的占46.8%。
显然,在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突破两亿大关的同时,“路怒族”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汽车社会的“负产品”,而“路怒族”驾车上路潜在的交通安全风险更是不容小视。
3
生活工作压力是“路怒”主因
那么谁最容易成为“路怒族”?有调查显示,71%的人认为是“生活工作压力大的人”;68.6%的人认为是“对无序状态和不公正感觉愤慨又无处发泄的人”;63.3%的人选择“心态不平和的人”;63%的人表示是“有情绪无处发泄,生活中比较压抑的人”。
而诱发“路怒症”的主因到底有哪些呢?网友“米米”的帖子就颇具代表性。米米表示,其男友的性情比较急躁,一天她和男友驾车外出,当时男友的心情不太好。途中,一辆白色面包车呼啸而过,瞬间就超到他们前面,男友赶紧刹车,两人吓得直冒冷汗。“男友当时气不过,就猛踩油门,超过了那辆面包车,然后迅速急刹车,结果被躲闪不及的面包车追尾了。还好面包车当时车速不快,两车的损毁都不严重,事故发生后,男友并没有停车,而是径直离去。他对自家车辆的损坏一点都不在乎,反而不断地说‘解恨’。”回忆当时的情形,米米至今心有余悸。
心理专家认为,“路怒”更多是一种“迁怒”,是将个人郁积在心的怨气或其他不良情绪借机发泄出来,路上的拥堵和磕碰只是导火索。如今很多城市人处于身心亚健康状态,表现为易疲劳、易焦虑,缺乏耐心和容忍力等。在这种身心状态下,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很容易爆发马路上的争执和愤怒。将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转至路面上,这表明不少人是将责任归因于他人或社会环境,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近年来发生的不少车祸,引起社会对“车德”问题的大讨论,但“路怒”这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却被人们所忽视。
此外,心理专家还认为,身份被隐匿,也是促发马路暴力的重要因素。心理专家表示,很多汽车驾驶者觉得别人不认识自己,脾气就特别大,容易产生攻击性。
4
专家:学会解压
心理专家认为,“路怒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除少数驾车时无法控制情绪的重症患者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外,大多数可以通过自我调节逐步改善。首先,开车族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心情激动时不宜驾车。驾车途中心情烦躁时,可以打开窗户或放些音乐,转移一下注意力,堵车时还可以做些头部、颈部的按摩或舒展动作,以缓解疲劳,松弛神经。其次,越是容易情绪化的人,越应注意驾车时的心理平衡,平时可通过打球、唱卡拉OK,多参加体育锻炼释放情绪。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看到别人开车乱并线,可以理解成他是要急着上班,而不是恶意挑衅。
心理专家还建议,相关部门是不是可以学习英国、韩国等国家的做法——在年检年审中,对驾驶员进行相应的心理标准考核?这种做法对我国日益庞大的“路怒族”来说十分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