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导师如是说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考研基地”学校的考生,尤其是高分考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扰。
根据国家规定,同时为保证所谓的考试公平,分数高的学生是应该被录取的。但是从实际培养的标准与效果来看,这些只会考试的学生往往基础稍差,学养欠缺,无法承担研究任务。
虽然有些考生态度十分积极上进,但是由于这些“先天不足”,可能直接导致他们不适合做学术研究工作。此时,作为导师,我们就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读书做研究,因为学生的兴趣可能本不在此。如果硬是如此的话,无异于将学生“引入歧途”。
同时,这些考生获得研究生资格也就意味着学校培养的本科阶段综合能力较高的学生失去了深造的机会。因为他们在应试能力方面可能没有这些“考研基地”学校考生能力强,但他们却由于本科受到了相对较好的学术训练,而具备更加优秀的学术研究能力。因此,相对于只会应试的高分生,我们显然更加青睐这些有潜力的学生。
从理论上讲,我们担负了指导学生读书研究、帮助学生规划研究生生活以至未来就业方向的任务。因此,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身情况实事求是地规划读研期间的生活。
如果真的对学术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那么就必须“狂补”一番了。基础不牢固,建立在上面的只能是空中楼阁。
首先需要广泛涉猎,“专”与“博”兼具,因为每一个学术领域都不是孤立的,总是会与其他领域有交叉点,或者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只阅读本专业的书籍是不够的。
然后,深入研究本专业文献与当代研究成果,发现所学领域的研究点,并多和导师沟通,也可以常与同学以及师兄师姐交流。要想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考研基地”学校的考生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决心与努力。
如果发现自己不是特别适合进行学术研究的话,那么就更加需要找准方向,明确自身定位。这类考生读研多是为了获得硕士文凭,为找工作增加筹码,而非欲致力于学术,因此,他们要多寻找机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身能力。
名校的优势即在于此:它为学生在每个方向中都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无论是学术界有相当建树的名师,还是就业中更加有市场竞争力的用人单位。所以,他们也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身发展开拓一条更加宽广的路。
既然是选择考研,无论是哪一类学校的考生,定是抱着积极进取、锦上添花的姿态付出努力。因此,对于这种“考研基地”学校考生报考名校热也无可厚非。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够只是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狭隘地要求考生怎样,亦不能够将他们拒之门外。我们只是希望考生明确自身定位,在了解自己为什么考研的基础上,再做出理智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当今的“考研热”,或者被学校的政策所硬性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