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儿童心理特征形成的决定因素,不良个性特征是发生身心疾病的基础。不同家庭教育方式及其对子女心理形成的影响,常见的有以下四种类型:
1.权威式教育: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他们善于以启发诱导方式教育子女,培养和爱护孩子的独立性和自尊心。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个性成熟,富有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强。具有这种性格特点的人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心理创伤的抵抗力强。
2.专制式教育:有些家长以“棒头底下出孝子”为信条,对孩子的态度过于严峻,管教严,限制多。动辄训斥责骂,缺乏关心和爱抚。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胆小拘谨,怯懦孤僻,个性内向。一些常见精神疾病,多发生在这种弱神经类者。
3.溺爱式教育:对孩子过分娇惯,无原则地迁就和袒护,满足一切要求,由父母包揽一切事务。在这种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多依赖、性格固执、自我中心,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适应能力差,容易发生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
4.放任式教育,有些家长片面理解“树大自然直”的含义,放任孩子,对孩子的体魄颇为关心,而对孩子的思想、心理健康却一切听其自然,缺乏应有的教育。放任自流,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冷漠。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缺乏社会适应性,从小养成自由散漫习气,不愿受任何约束。这样的孩子容易沾染上坏习气和发生各种行为问题。
(六)哪几类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1.不和睦的家庭
在家庭吵闹声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的是家庭中的阴暗面,其性格或脾气暴躁,无所顾忌或优柔寡断、胆小怕事,如果家庭中关系不和睦、破裂家庭、父母闹离婚,言语不文明,行为粗野,不检点等都会影响子女身心健康发育。原因是:人的发育成长过程是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学习社会的过程,即实现社会化过程。每个人的社会化过程都是在家庭环境条件下开始的。家庭环境和气氛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相处的方式、人际关系,社会态度等都给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模式。
2.有缺陷的家庭
只有父或母一方的家庭为有缺陷的家庭。这些家庭缺少教养孩子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孩子不但要有母爱,也需要有父爱,反之亦然。而缺乏任何一方的爱,都会使孩子的心灵失去平衡,对心理发育极为不利。因为培养孩子父母作用各有所长,不能取代,应各尽其责。而重男孩或重女孩的偏见则会给母亲造成精神压力。
3.承受压力的家庭
承受压力的家庭是指家庭中有慢性病患者造成的负担或夫妇长期分居、失业等带来的压力。例如家庭中父母一方瘫痪,非但对孩子的照顾不够,甚至要增加孩子的家庭负担,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孩子往往因父或母瘫痪,觉得在小伙伴中抬不起头,也会因被顽童戏谑,产生心理压力,从而造成自卑心理和多疑的性格等,这样的孩子若再遇到某些挫折,容易发生心理卫生问题。当然,也有些孩子在艰苦的家庭生活中得到锻炼,性格更加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