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坡传说是太子读书的地方,建筑布局是按照真武修炼的故事来精心设计的,入门处利用山形地势建起犹如波浪起伏的夹道墙,被称九曲黄河墙(下图),我想应是意味着人生多波折迂回,修道之路更是如此。同时,做为皇家道场的武当山总是要迎接皇帝的到来,这厚重的红墙、青绿的瓦檐,气派十足,柔和浑圆的曲线与四方工整的殿堂映衬着,一动一静,刚柔并济,在完美的皇家礼仪的背后,更体现在古代建筑师对天地自然的深入思考,所以风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由物及神、从小见大,其中不乏科学的原理。曲道尽处,过了山门,右手是一道“福禄寿”的墙,墙前一端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塔式香炉,一端是没有井的井栏。按说为了防火,应该是有一口井护在一边的,但这里不知是因为打不出水来还是其它的缘故,只是做了一个样子给大家看看。山门左手就是“复真观”的大门了。过去只有皇帝及随行官员才能进入此门,平民百姓到此止步,所以会建这样一种香炉,让平民百姓也能对门拜祭,以了心愿。你看,以前的皇帝家天下,往往也会考虑百姓的想法的。
复真观的大门连着穿堂的前殿龙虎殿,然后就是挂着“云岩初步”的匾额的大殿,殿前的院中入门的右手有一个“滴泪池”,据说是善胜王后来接太子,太子拒归,王后滴泪而成池。此时正值清明,有还是学生的义务导游在此讲解,听闻此池与剑河相连,所以池深难测,水中游鱼自来去。导游因着是每日在此,所以能看到一些不同的状况,他说前几天下大雨前,池中水开始依顺时针方面慢慢开始旋转,越转越快,快到一定程度时,雨就应声而下了。至于是什么原理,不得而知,但这一奇观是他亲眼目睹的。另外,因着清明,各个道观中均点有或多或少的莲花灯,主要是为了祭奠先人。再入内走,前有“五云楼”,中有“皇经堂”、“藏经阁”,后有“太子读书殿”。太子读书殿中有唯一的太子少年时铜像,扎两个总角,捧一卷经书,年纪虽小,不容轻视。五云楼中有著名的“一柱十二梁”,是指楼体由一根主体立柱支撑,十二根梁穿凿在上,力量均衡,是建筑设计上的又一杰作。我们去的时候没能上去,很是可惜。到这里,太子坡的四大特点“一里四道门、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十里桂花香”除了因季节不到没有闻到桂花香外,其它的也算是看尽了。太子坡是个中转站,可以坐车往下出景区,也可坐车转往琼台中观,从那里搭缆车上金顶。我们选的就是由此上金顶。琼台这里也有住宿餐饮,中观后有新修的台阶小路可步行上金顶,但较少人选择由此上金顶,或许是因为途中风景并不出色。琼台中观也是武当三十六观中的一个大的景点。上观和下观均已被毁,唯留中观,虽日久但并不失修,仍巍峨壮观,故此爬起来也极为累人。先是一大段台阶上到琼台中观的山门,进门后有祖师殿,殿后一个大院,又是一大段台阶才能上三清殿。三清殿两侧台阶连着侧配殿,殿后尚有风景,只是已经望阶心畏了。从三清殿左侧的边门出来,沿着围墙向外走,墙外是索道站,再往远看,山体上有三个红色大字“第一山”,是仿米芾的碑而刻的。下图左下的这一道低矮的围墙流转自如,并不为遮掩什么,也不是什么界限,而是让墙内外的风景融成一处,而它也成了这风景的一部分。我们总是去找什么是本我,什么是本心,总想搞明白内外之别,殊不知,应无所住,自生其心。
在道观中供奉着观音,于是有说观音先信道而后入佛教,也有说老子西出函谷后教化胡人而有佛教,其实都有抬已而贬他之嫌。佛道儒释,源出一处,万法归宗,皆谓自然。所有的神仙大德,无外乎是了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智慧之人,朝拜,并非是为着那些木雕泥塑的像,而是为着敬仰先知们的智慧和经验。在缆车上向下望,那层层叠叠的就是琼台了。缆车最后一班是4点半,上去金顶还有时间好好逛一逛。
金顶上有两处住宿的地方。一处是索道站边的贵宾楼,价格贵(480元),房间少,但视野好,我们所住的房间正面东,早上可以足不出户看日出,本想晚上或能看到星星,但因云雾太大,终不能如愿。贵宾楼一侧有个小小的地方可以就餐,晚餐的味道还好,早餐则不敢恭维。在这里吃饭自然会贵些,毕竟在山顶上。另一处在上边的天云楼,斋堂的旁边,有机会可以随道士们一起吃斋饭,但房间面对西面,设施条件也差,价格也便宜(150元)。
放下行李,轻装上山。爬个上百级台阶,就到了金顶的入口。这里有一处平台,面东,西侧的山壁上刻着“一柱擎天”四个大字,告诉大家马上就到天柱峰的峰顶了。
在太和宫门口买票,成人20元,孩子免费。我们次日拿着在贵宾楼住宿的票据及这次买的门票,可以再上金顶。这里的道士们非常人性化。如果不进太和宫的门口,经皇经堂向西穿出去,就是斋堂和天云楼。这里的斋饭很便宜,是道士们的饭堂,大家各自拿着盆碗去打饭菜,菜式不多,大约五六个,打好饭菜或在房间内几张圆桌旁落座,或在院中随处一蹲。我们也想尝尝,但发现此时饭已没有了,只剩了些菜,再加上我们也没有自备碗筷,也只得放弃了。
太和宫的对面是转运殿。里面是一座古铜殿,外面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护殿,两殿之间仅留容一人侧身而过的窄隙,游客可以沿隙围古铜殿转四分之三圈,据说可以助人转运。实际上并非如此。该殿本是元代铸制、立于金顶上的,明朝永乐重铸了铜殿后,因山顶无处可放,将此殿转运至此,故名转运殿。后人为了好意头而附会出时来运转的意思。殿内无照明设施,窄隙中更是伸手不见五指,人们都是摸索前行。童小宝兴高采烈,从背包中寻出他的头灯戴在头上,兴冲冲地给爸爸妈妈带路。爸爸妈妈必须留下一人看着背包,所以童小宝有机会走两次。一边走还一边指出铜殿的隔板分为三扇,应该可以拆开,每扇上还有三五行如一分硬币大小的刻字,似乎是讲有关铸造的事情,因后面有人催促,不及详看。外围都转完了,就交票正式进入金顶的景区。从太和宫旁边的台阶上去,是南天门。两扇门只开了右边一扇,左边一扇永远是关着的,因为右门是“人门”,让人行走的,左门是“鬼门”,让鬼出入的,所以鬼门总是关着的。南天门一过,就是陡峭的台阶直上,咬着牙往上爬了百十多级台阶,就到了灵官殿。灵官,在道教神系中,是镇守山门、监坛护法之神,司掌天上人间纠察之职。这个殿是凿山而建的,一道长廊阴暗幽深,石殿内还有一座明代的锡制小殿。出了灵官殿再往上走就是“九连蹬”,没有数是不是九个转折,因为到了这里,除了机械地爬、拼命地喘外,脑子已经基本停止运转了。阶梯狭窄,又不容得驻足,人流不断地往上,只恨不得手脚并用往上爬。一时间心里只有怨念,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终于登上峰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又不觉怨念全消,只有畅意淋漓,想着这不终归还是上来了么。人大多是顺时快意逆时惆怅,能做到心平如水,何其难矣。
天气很好,蓝天白云,红墙金顶,飞檐古树,群山环绕。
一路上栏杆尽是同心锁,累累重重,锁住的只是过往那一刻的念想,锁不住的是时光茬苒、人心变迁、世事更迭。锁与不锁又有什么区别?从父母殿后下山,台阶陡仄,开始时童小宝小心翼翼,拉着锁链,重心后坐,一步步探着向下,后来越下越顺,次日竟能在这样的台阶上奔跑跳跃,惊得他胆小的娘冷汗直冒。看来,人的适应力是极强的,端看你忍不忍得放手。
金顶晚上6点关门。道士们在关门后去做晚课,不给我们看。我们只好回去吃饭,洗洗睡觉,早睡早起身体好,明天一早看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