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的穿越,沧桑尽染
金矿区还原了当时顺溪而下淘金工人的工作和休息的原貌,矗立在沙土地面上的是一顶顶老式旧帐篷。进入帐篷中,陈列着矿工掘金的工具和生活用品,甚至还有工人休息的床铺,看着这些,眼前似乎就看到那些背着工具在那恶劣的条件下日复一日工作的淘金工。其中的一顶帐篷里面冒起了炊烟,我们好奇地掀开,发现是一个“老矿工”在做饭,“来吃点吗?”他热情地说。这种场景使自己觉得仿佛在和古人对话,觉得他的身上埋藏着属于那个年代的信息和秘密。
帐篷的不远处,就是一条矿工们淘金沙的小溪,小溪的两旁,都是游客在淘沙,我们也不禁参与其中。如果游客淘到了金沙,是可以带走的。蹲在小溪旁,仔细地看着盘中的沙,体验到的不仅是乐趣,更多的是工人们的不易以及对于那金灿灿的财富几近疯狂的追求,经过了岁月的浸染,金沙就如历史一样随风而去,徒留给人们一段特别的追忆。
小溪的上游就是中国村。19世纪中叶,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将华人矿工集中在一起,建立了中国村,由专门的官员负责保护华人免受骚扰和歧视,因此,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子,充满了中国气息。除了在帐篷内的中国化的生活物品和衣物以外,甚至还有中药铺、杂货店和关公庙。
为了深入体验矿工的工作环境,我们乘坐矿车进入了600多米长的隧道。在导游微弱的灯光指引下,能看到在简陋的环境中孤独矗立的蒸汽抽水机和已经潮湿废弃的炸药。部分隧道的两旁有蜡烛在燃烧,导游说这些蜡烛是矿工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除了照明的作用之外,还用来观测洞中氧气的含量。如果工人私吞黄金是要被立即处死的,每天面对着无数金色的财富从自己的手中运出却不属于自己,得到的只是低廉的报酬,坐在冰冷的台阶上,感受着当时矿工的艰辛,这样的阴冷不仅仅来自于地下的温度,更是对于充满了无奈和希望渺茫的生活从心底发出的呐喊。从矿洞中走出,阴冷顿时变回了炎热的天气,眼睛没有马上适应刺眼的阳光,但似乎一下子得到了解脱,意识到现实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