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的鼓浪屿,几个人的曾厝垵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第一次来厦门不能免俗的去了鼓浪屿,以至于有更多人和我一样,因为去了鼓浪屿,才会留恋曾厝垵。汹涌的旅行团,琳琅的精品店,一 切都在给商业让路,传说中的猫岛居然看不到几只猫,物不美价不廉的奶茶。一个个只有情趣却失去了情感的场景。还好,还有曾厝垵,还好可以回到这个外表土气、内心原始的曾厝垵。
厦门很小,曾厝垵更小,它如同世界中的夹缝,如同彩色的海边曾厝垵站,在两座房子中间,取了一块最美的海,在每一刻每一秒变幻着不同的色彩。也好像这个村 子,在城市与现代之间,留下的一份田园。这个曾经的小渔村,是厦门城市的发源地。当年的富人区,灯红酒绿。这里的宗教信仰多元,跳海自杀的平凡女子,被安葬在海边,在招魂、超度的岁月里,慢慢以圣妈的形象接受代代村民的祭祀;西式的基督教堂里不久前台湾来的牧师和男女老少一起用闽南话做弥撒,唱诗班圣洁的声音,相信一样会感动上帝;还有藏在村旁的启明寺和需要寻找一番的伊斯兰信徒墓。这个有限空间的小渔村有着无限的人文关怀,自由的信仰天空下,人人安详平等。
在沦落为城乡结合部的岁月里,小渔村成为许多人的收容之所,他们之中有农民工,有大学生,有画家,有歌手,有诗人。很低廉的房租,就可以搭建一个并不高远的梦想:开客栈、开酒吧、开画室,或者租间青石居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写诗唱歌。陪同我们游玩的“狗妈”就是最早一批外来者,她至今依然怀恋:08年的时光,那时候的她像家一样打理一家客栈,和每个入住者亲切交谈。“聚在一起喝一杯茶,有一个小院,有天有地,种草种花,养猫养狗。”
饼店的二小姐(图片来源:远方网)
如今一切都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悄然改变。四五年的光景。曾厝垵如同轮回般华丽归来。艺术村、或者家庭旅馆集中地。曾厝垵最让人着迷的还是它的文艺气息,于是有举办了N场音乐会的“梦旅人”;有建在宗祠里的“temple bar”;有打开窗就收下一扇海的“蓝色小屋”;有雨天不开门的“晴天见”;有不走清新风专走民国范的“吴家饼店”;路过的墙面被画上涂鸦,连防火栓也被涂上彩绘;村委会的告示栏贴着微电影的演出海报。漫步在曾厝垵的“五街十巷”到处都是这样具有文化冲击力的视觉反差。在城市的夹缝中,路过的或留下来的飞鸟,撒下一些种子,慢慢的在野地里发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