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摄影师好友,花了一年筹备,然后利用一个多月,坐过能容纳几百人的游船、几十人的渡轮、装饰豪华的游艇、废气熏人的机动舟、浪花飞溅的高速快艇、一边划桨一边往外舀水的小筏子,顺着源头到出海口走完了整条多瑙河。
我最终也没有找到那条在梦里泛着微波的蓝色多瑙河。除 去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映射出天空的颜色,多瑙河从未是真实的蓝色:她被战火屠杀染红,被工业废水浸黑,混杂的泥沙带给她黄色,冰川融雪带给她青绿。在维也纳,我坐在施特劳斯的五世孙对面,喝着用细瓷杯碟托着的咖啡,西装笔挺的他解释着多瑙河不是蓝色的同时,也无可奈何地感叹:再也没人懂得用心灵演奏出真正的圆舞曲。时代变了,音乐大师的后代成了律师,又何必去感喟河水是什么颜色呢……
今年是莫扎特二百五十周年诞辰,谨节选这位摄影师的多瑙河之奥地利篇游记与大家分享。
萨尔茨堡:由莫扎特开始的地方
天刚蒙蒙亮,萨尔茨堡的马路上没什么车辆。两个狂饮一夜的醉鬼彼此搀扶,东倒西歪地从楼下走过。路中间的标记从楼上看过去显得非常清楚,包括自行车道的直行和转弯。一辆黄色轿车飞快地从六岔路口冲过,转瞬消失在对面弯弯曲曲的小街里。高超的驾驶技术与欧洲式的疯狂,在美国真无法想象。
食盐顺河而下主教们靠盐治民
德语里,萨尔茨(Salz)代表盐,萨尔茨堡就是盐城的意思。垄断食盐的开采和消费,等于抓住了一个巨大的财源,萨尔茨堡在中世纪也加入了这个以盐治民的行列,驻守在这里的历代天主教大主教本就是政教合一的统治者,再把持了这个以产盐而闻名的地区税收,其富有程度和权力之大可想而知。
经过萨尔茨河(SalzachRiv鄄er)河面的步行桥去老城区,脚下湛蓝的萨尔茨河水缓缓流动,水面荡着一阵阵涟漪。萨尔茨河是奥地利非常重要的河流,从萨尔茨堡附近的山上起源,汇入我将在旅途中遇到的因河(InnRiver),最终汇入多瑙河的水系之中。四通八达的水道,使得这里出产的优质食盐能通过航运顺流而下,供给两岸的人们,也让沿岸更多的主教们得以发财。
穿过古老店铺和市场夹道的老城,走进了一条狭长的上山小路。石板路面有些青苔,温润的感觉传递至足底。渐渐地,山顶的路变宽了,在荒芜的草丛深处,有一座古旧的城堡。说明石门牌上写满了我不认识的文字,唯一能猜测到的是30万欧元和2006年,估计是说明修复工程的花费和期限。一位健步走来的当地人用德国口音的英语很努力地给我解释:这是一座防御城堡,正在修复中。随后我在山脊上找到了英文说明:这里曾经是五千年前人们狩猎的地方,是500年前建成的城堡,200年前的军火库,它还被用做葡萄院、酒庄……如今,这里只是荒草中废弃着的过去。我在城堡边的一张长椅上坐着,仰望天空,享受奥地利初升的阳光,山风拂面。
■玛格丽特像
身为莫扎特故乡却靠《音乐之声》闻名
城堡的楼梯很陡,登上白色城堡的顶部,视野豁然开朗。远处是和德国分界的阿尔卑斯山,雪冠覆顶,山谷碧绿,湖边白色的庄园显得格外安静。那里是二战后的美军占领区,有钱的庄园主后代移民去了美国,这所庄园也随之成了美国人在欧洲的世外桃源。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和孩子们在此划着小船迎接上校归来,不小心全翻船落入水中,那欢快的场景,亲切在目。
然而,萨尔茨堡人对这部著名的电影却很不以为然。作为莫扎特的故乡,这座美丽城市却需要好莱坞的电影和百老汇的歌舞才扬名天下,这让高傲的萨尔茨堡人心态多少有些不平衡。尽管来这里的外国游客无一例外地会联想到电影《音乐之声》,当地人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不愿意走近这个话题。著名的黄色房子里,收藏有大师少年时代的提琴和一些手稿。在这间大部分藏品是复制品或道具的博物馆里,除去有特许的摄影师外,游客是不能随意拍照的。如果你想要留念,你可以在礼品店里掏腰包买到任何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让萨尔茨堡无比自豪的莫扎特,在35岁那年去世时,一贫如洗,四处举债。一代天才,竟然穷到连丧葬费用都没有,只能草草埋葬在贫民公墓中,至今依然无法确认墓地的所在。
■萨尔茨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