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双十一”还有不到半个月,淘宝、天猫、京东等各大电商平台已纷纷开启预售模式。对于买家而言,只有提前参与商家的预售活动,“双十一”当天才能确保享受到实惠。然而,仔细研究一番“双十一”各种预售规则后,很多“剁手族”开始犯蒙:很多规则看起来热闹,实际上太“烧脑”,如果脑洞不够大、数学不够好,还真心有点玩不转!
线上预售花样多:各种红包各种秒杀,满屏的定金支付活动:定金翻倍、火炬红包、购物津贴、上不封顶、优惠分摊等。有网友发帖称,光是“购物津贴”就有叠加顺序:大促价(促销价)→单品级优惠→店铺级优惠→优惠券→购物津贴→红包等,这些看着相似实则大有不同的名词,就能把人绕昏了头。有些商城还可以在线上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赚红包、抢大奖。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曹磊主任梳理了“双十一”五大“网络消费坑”,为大家作出提醒和建议。 擦亮眼,避开这五个“坑”。
一、线上线下同款商品,质量不一样
【提醒】“电商专供”商品与实体店销售的产品看似一模一样,仔细看会发现颜色、内件配备或某些功能存在差别,购买时要注意。
【背景】“电商专供”商品大致有三种情形:一是“电商专供”商品外观编码与实体店商品完全相同;二是“电商专供”商品外观编码与实体店商品仅有细微区别,内置部件或产品的原料等也有细微不同;三是“电商专供”商品在网店展示的广告图片,与实体店陈列商品一模一样,商品的外观编码与实体店商品的区别在广告图片上有所显示,并且网店销售页面或商品显著位置也标明了“电商专供”。
【建议】网络交易平台应加强卖家货源的审核以及商品页面信息披露的监测,对于电商专供产品使用实体店商品图片的、虚假描述的予以监督和处罚。
二、消费者下单易退款难
【提醒】下单前仔细查看商品的介绍,并保留下单凭证(订单截图、与卖家沟通时的聊天凭证等);遇到退换货的提前与商家商议运费事宜,并进行截图等信息保存,同时保存好寄递快递单;遇到商家不守承诺或售假,向平台和相关监管部门举报维权。
【背景】目前,除大部分商品享有7天无理由退换货外,部分退换货需消费者举证,尤其是对卖家售假的消费者面临举证无门(网购商品专柜不支持验货、品牌商不予开具检测证明等)。而且对于大多数预售商品的规则中,都有定金不退的说明。
【建议】网络交易平台将退换货规则置顶,兼顾商家和消费者利益。
三、赠品不能享受常规售后服务
【提醒】下单前,请于商家宣传页面进行截图保留,以防商家耍赖不发赠品;法律已明确规定赠品也要保修。赠品通常都没有发票,所以质保卡就成赠品保修时的唯一凭证。消费者在购物时,一定要让商家在质保卡上加盖公章。
【背景】电商促销的惯用伎俩之一是商品附带赠品,而赠品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卖家通常都会以是赠品为由拒绝保修。《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网络促销经营者在促销活动中销售、附赠的商品,应符合《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不得销售、附赠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商品,不得因促销降低商品质量。附赠的商品,应提供“三包”服务。
【建议】网络交易平台应强化商家对赠品的规定,符合三包要求的赠品享有正常三包服务。
四、先涨后打折成“潜规则”
【提醒】面对商家促销,消费者需保持清醒,货比三家,对于心仪的商品,关注平时销售价格,与“双十一”价格进行对比,是否存在真正实惠;对先涨后打折的行为可向平台和监管部门举报。
【背景】一般网络商家都会把一年中商品的最低价放在“双十一”当天,吸引消费者剁手。而为制造低价,先涨价后降价已成为电商行业“潜规则”。比如,某款女装平时的网络售价为200元,标示原价为300元,在“双十一”前商家突然将原价标示为390元,活动为打五折,实际销售价格为195元,比平常售价只低5元。
【建议】:交易平台加强对商家的价格监控,对于虚标原价的行为进行取消促销资格等处罚。
五、各种中奖、退款、秒杀诈骗
【提醒】消费者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以防落入陷阱;保护自身的信息安全,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重要信息。对于货到付款的,要先验货再付款。
【背景】“双十一”等电商大促期间往往是网络诈骗活跃期,各类诈骗如钓鱼木马、中奖诈骗、退款诈骗、货到付款诈骗、秒杀诈骗等让消费者防不胜防。电商大促期间的各类陷阱归根于信息泄露和消费者贪小心理。
【建议】网络交易平台应当加强促销期间的各类监控,切实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对于平台的聊天工具内存在的有毒链接,对消费者进行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