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
美国同学问我:“不化妆怎么交男朋友呢?”
去之前,我对美国十分向往,然而真正置身美国领土又有不一样的感受。与中国人的腼腆内敛不同,美国人和美国文化是开放热情的,我所在的家庭虽然住独栋别墅,但是和周围的街坊邻居彼此十分熟稔。美国人的热情友善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大家在排队的时候,闲聊着就交到了朋友。
很多人对美国的印象大多是个人主义之流,我所看到的美国很多建筑上都插有美国国旗,甚至连居民住宅也不例外,这让我非常感慨。和美国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国家的概念在美国人心中并没有那么清晰,但肯为群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牺牲的也都被看做是英雄。
在美国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插曲,美国的朋友们带我去尝了一种叫做“冰昔”的冷饮,有一种“老虎雪”的口味,我好奇地尝了一点,味道酸酸甜甜有点像树莓,着实“巴适”。有一次,一个和我一样大的女孩子问我,“你们为什么不涂眼线呀?”我告诉她,在中国,我们十三四岁的学生很少化妆。“你们不化妆怎么交男朋友呢?”美国朋友的回答雷得我外焦里嫩。这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外许多文化上的差异。
坑爹案例
一月哈佛游学连哈佛课堂都没进
一月“游学”哈佛压根儿没进到哈佛课堂
学校的夏令营海报三月份就张贴出来了。初三毕业,老妈早就同意我和闺蜜一起出游,学校和旅行社合作,去美国一共有三条线路,哈佛游学、夏威夷,还有一条去华盛顿的。作为想要出国留学的我,最想去世界排名第一的求学圣地哈佛。
在阳光明媚的一个下午,老师带我们一行30人在哈佛的草坪上上了一节课,也不知道讲课人是否真是哈佛的老师了。或许也是对这趟游学夏令营的交代吧:最后一天我得到一张证书,上面证明我在哈佛上了体验课。
游学当然少不了在寄宿家庭里住上至少一周。我与三个小伙伴一起住进菲律宾人的家庭,家中除了爸爸妈妈,还有哥哥与妹妹。其他同学分别到了马来西亚人、美国人、西班牙人等各种家庭里体验美式生活。
我们住宿家庭的主人都挺好的。第一天我们四人因为害羞还不敢说话,爸爸就带我们出去玩儿,让我们不要太拘谨。那天晚上回家,他还问我们要不要打扑克、看电影。但因为妈妈经常凌晨还在工作,爸爸也要加班,各个在卧室很少出来,所以经常客厅里就只剩下我们四人,还是用成都话摆着四川八卦。
老妈当然认为这样的旅程值不到4万多的费用,但我还是在美国街头学习到他们的礼仪文化,有一次在餐厅,同学把一位黑人叔叔撞到,他反而还给我们道歉,真的非常感慨。我觉得其实也挺值的,因为这次旅行至少让我感觉更能摸到以后出国留学的梦想。
机场闲逛4小时我的西行“八十一难”
我盼望已久的“西游记”是从7月8日开始的,始发地成都,目的地旧金山。本以为是走的与其余团一样的寻常路“成都-香港-旧金山”,没想到我们从成都起飞,在广州降落。
抵达酒店的当晚凌晨4点,我们被叫醒告知要坐大巴到深圳,再经深圳去香港。睡眼朦胧的第一天想着我们终究是要到美国的,一车人在抱怨中睡去,在车上就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才到深圳。老师说,我们大家要到香港去过关,不能错过时间所以要早点走。爸爸当日就在朋友圈里发火了:你们是什么旅行社呀,不说香港飞美国了,连在深圳住转香港都不行吗?是为了节约成本才非要我宝贝孩子凌晨拖起床?司机睡醒没?路上安全不?
是的,在美国我也遇到各种与旅行合同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住了一周的汽车酒店,在我们初三学生看来,有咖啡机、有免费WIFI,就好像成都的快捷商务酒店,还是挺不错的。遗憾的是我们住在边远郊区,不论走哪里都要坐好久好久的车。
所谓九九八十一难,是因为回成都,同样也是绕多久,同样是途经香港、深圳与广州。中午12点的飞机,我们8点就到了机场,妈妈认为,4个小时在机场里闲逛,4万多的价值压根儿没有体现。
个人体验
英国交通花费大购买一周伦敦交通卡
我与两个好友暑期带了五个孩子自助游英国。因亲戚在国外,我们可住他家,会节约不少费用。
全程计划15天。孩子们从10岁到14岁不等。他们此前并不认识,就好像《爸爸去哪儿》一样,一天就已熟络起来。可能让大家不可思议。我们的行程都是头一天孩子们自己制定,儿子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读四年级,几天他们就玩儿得仿佛融入了西方生活,去看大英博物馆、去切尔西,自由自在。
在英国交通费用花费较大,公交几站路也是几十元人民币,我们一道就购买了一周的伦敦交通卡,350元左右,可以乘坐地铁和巴士,小朋友不要钱。可对于语言不够流畅的我们来说换乘还是很困难。几天下来,儿子仔仔逐渐学会了首先根据目的地找地铁线路,再用东西南北标出方向,学会看上下站的标示等等。
我认为,旅游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多样的自然观、多种人生观、多重价值观。孩子在暑期,多走多看眼界自然宽,面对不同时可能更懂得包容、面对压力更懂得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