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光寺
在日月潭玄光寺码头下船,登山可以参拜玄光寺和玄奘寺。
玄光寺
玄光寺下面,有玄奘负笈像碑。玄奘负笈像又称《玄奘取经图》,是很著名的玄奘画像,几乎各种有关玄奘的书籍,都会看见这一幅画像。画中的玄奘大师,赤足芒履,身负满载佛经的行笈,生动表现了玄奘不远万里、历尽艰辛、誓取真经的形象,使人们对这位文化交流使者产生由衷的崇敬和钦佩。站在玄光寺前眺望日月潭,虽然薄雾迷蒙,但拉鲁岛及涵碧楼半岛的山峦景致已大致可见。往来的游船荡漾起阵阵涟漪,让湖水与苍翠的山峦构成山水一色的美丽景致。
玄光寺和玄奘寺都是为纪念玄奘法师而建的,只不过前者是临时存放玄奘灵骨的地方,后者是永久存放其灵骨的地方。
玄光寺建于1955年,前临光华岛,后依青龙山,为一仿唐式建筑,该寺地理风水称该寺占“青龙戏珠”宝地,庙分两层,分别供奉玄奘舍利子与释迦牟尼佛金身。
玄奘(600—664),姓陈名祎,俗称唐僧,法名玄奘,通称三藏法师。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玄奘诞生于洛州缑(gōu)氏县凤凰台陈村(今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十三岁出家为僧,唐贞观元年(627)只身西行,到佛国印度取经,经十余年返国,得经书六百五十余部,回国后与其弟子潜心译经十九年,共译七十五部,得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撰述的《大唐西域记》成为世界名著,是研究中亚、西亚及印度次大陆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他对世界文化尤其佛教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影响至今。梁启超称他是“千古一人”,鲁迅称他为“中国的脊梁”。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2月5日夜半,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寺。唐高宗悲痛万分,长叹曰:“朕失国宝矣!”下令为玄奘举行国葬。玄奘先被安葬在长安东南白鹿原,次年又迁葬于樊川北原,建塔安奉。此后,玄奘遗骨在战乱中几经辗转,最终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安置在金陵(今南京)天禧寺。1943年2月,侵华日军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兴建“神社”,意外发掘出玄奘顶骨舍利石函。深知其价值的日本人想独占,后来迫于舆论压力,将玄奘灵骨分为六份,分别在南京、北平供奉,并将一部分运回日本,供奉于日本琦玉县慈恩寺。战后,台湾佛教界派代表与琦玉县慈恩寺住持商谈,几度交涉后,日本同意分部分顶骨给台湾,1955年11月25日,台湾僧人将玄奘顶骨舍利从日本迎回台湾。玄奘顶骨被迎回台湾后,很多地方都争相供奉,最终是蒋介石拍板定在日月潭边建寺供奉,所建玄光寺完全按唐时风格。1965年11月,玄奘寺建成后,才将玄奘灵骨迁迎入玄奘寺安放。
玄光寺底楼内供奉玄奘大师的金身,玄奘法师神清气定,目光前视。雕塑上方悬“民族宗师”匾额。
玄光寺的庭院看上去很小,但现在还维持着正常的佛事活动。寺前有玄奘石雕像,庭院后面有一块石头,上书“千秋苦旅”,这是对玄奘西行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