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
丽江地区现有彝族人口19万多,其中宁蒗彝族自治县有13万多人,他们的祖先原是四川原山彝族地区的"古伙" 部落和" 劝涅"部落,于明清时迁入宁蒗,大都居于高寒山区,解放前实行等级严格的奴隶制度和家支制度。因为他们从四川大凉山,所以称为"小凉山彝族"。
彝族历史悠久,其先民是与氐将羌有渊源关系的"昆明"人,唐宋时称"乌蛮",元明时称"罗罗"、"倮倮"。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小凉山彝族属北部方言什扎土语。原有一种古老的表意文字,也有人认为是象形音节文字,史称"爨文"。彝族人民在历史上曾用彝文写下了历史、文学、天文和医药书籍、宗教经典等。
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环境幽美。一般由二三十户组成村落,三五户或单户独处者少见。居住在小凉山的彝民,为避高山风寒,房屋一般较为低矮。多为木料穿斗多柱落地的排架结构,四壁垒土为墙,或用竹木篱笆排扎而成。
彝族节日很多,有彝历节、初十五节、二月八节、三月三节等,尤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傣族
丽江地区傣族人口有1万余人,主要居住在永胜、华坪等县,其中华坪县傣族6000余人,傣族一般居住在河谷,水边等亚热带地区,当地称"摆夷"、"板夷"。丽江傣族晨唐时由版纳、德宏等地迁徒而来的,因为世代与周边各族人民杂居,民居及服饰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仍有一些老人能讲傣族话,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泼水节是其主要的民族节日。
白族
丽江地区白族人口有4.4万余人,主要聚居在丽江县,另外全区各县匀有分布。 丽江白族约在宋代以后,陆续由大理的鹤庆、剑川等地迁入丽江、白族自称" 白子"、"白尼",纳西语为"勒布",汉语称为" 民家"。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和藏缅语族彝语支。白族多居坝子和河谷地地带,善于耕作,木工技艺远近闻名。
普米族
丽江地区普米族人口约1.5万人,主要聚居在丽江、宁蒗两县,另外全区各县也有分布。普米族渊于古代氏羌群,公元十三世纪中叶,由部落首领率族加入蒙古人军队,随忽必烈南征进入丽江,并在此定居下来。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或"培米",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普米族多居住在半山缓坡地带,善于耕作。历史沿革丽江虽地处偏僻,但也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
1960年定名为普米族。其先民属氐羌支系,原为青海、甘肃一带的游牧部落,公元八世纪左右,逐渐南移至四川西昌一带,公元十三世纪中叶,随蒙古军进入云南,并定居在现在分布的地方,史称;"西番"或"巴苴"。
普米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各地方言分歧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普米族没有文字,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拼写普米语,记录历史传说和歌谣,但流行不广,现多通用汉文。
普米族多聚氏族而居,多半住山腰,房屋多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
普米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其中以神话、传说、故事数量最多,普米族能歌善舞,凡遇婚丧节日都要举行"对歌"比赛。普米族男子还喜欢射击、射箭、摔跤、武术等体育项目。
普米族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是腊月初八的"吾昔节"(过新年),此外还有正月十五日的"转海会",大小春收获季节的"尝新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