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系统的岩画汇集狩猎游牧与战争的印迹】
北方系统的岩画,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图形有穹庐、毡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
内蒙古阴山岩画
阴山岩画
内蒙古阴山岩画
分布于内蒙古狼山地区一条几百公里狭长地带的岩画,统称为“阴山岩画”。公元5世纪时,阴山岩画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并对其做了最早的记录。而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
这些岩画内容丰富多彩,取材极为广泛,岩画的题材从总体上看,取材于游牧民族的狩猎活动。其中数量最多、凿刻最精的是动物岩画。其次,表现了史前民族的社会生活的狩猎画面,是整个岩画中最绚丽的部分。另外还有产生于青铜器时代晚期,一直延续到元、明、清的放牧画,这些放牧方式在今日的内蒙古草原仍然比较流行。此外,还有人物舞蹈、征战图、穹庐毡帐、人面人手及兽禽蹄足印、原始数文、星图,以及神灵图像等岩画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们直接反映了原始民族和部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北方游牧民族的画史。
内蒙古曼德拉山岩画
曼德拉山岩画
内蒙古曼德拉山岩画
1985年经阿拉善文物工作站初步调查,目前发现的主要分布在曼德拉山。曼德拉山岩画大多刻在大山中的立壁、岩盘、巨石、悬崖上,以刻凿和磨刻为主,也有用颜料涂染而成。岩画从新石器时代起,至春秋战国,直至元明清,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面积大约18平方公里,6000余幅岩画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大部分是反映狩猪和畜牧生活的。另外还有征战的场面、反映宗教生活的寺庙以及诵经场面、反映文化生活的舞蹈游乐及杂耍等情景都是栩栩如生,是一幅用美术形象演绎的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故事。另外,阿拉善岩画还包括苏海赛岩画和雅布赖山布布岩画。
内蒙古桌子山岩画
内蒙古桌子山岩画
位于内蒙古乌海市的桌子山岩画时间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桌子山岩画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山地缓坡岩画,即召烧沟岩画;第二种类型为悬崖峭壁岩画。其中石灰岩坡面上大多为神态各异的人面像,太阳神图案。其余岩画多是动物图形和骑马人图形,反映的内容有祭祀,行猎,迁徙,家庭聚会和舞蹈等场面,对研究古代北方游牧人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
宁夏贺兰山岩画
宁夏贺兰山岩画
位于宁夏的贺兰山,有着20多处遗存岩画,这里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
新疆岩画
新疆哈巴河县多尕特洞穴彩绘岩画
新疆岩画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以及三山环抱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周缘的丘陵山地,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也极为丰富。2015年,新疆古代岩画测年国际合作研究考察组在对新疆哈巴河县多尕特洞穴彩绘岩画群考察时发现了形似飞机的岩画,并确认洞穴内最早的岩画在约1万年前。
西藏岩画
西藏岩画
西藏岩画
西藏地区的岩画兼有北方系统和南方系统的特色。其内容以反映狩猎与畜牧的生活为主,与北方系统相近。但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与中国西南地区相连,某些作品又带有西南系统岩画的风格,如西藏岩画许多是绘刻的;也有部分岩画是由红色颜料绘制的。因此,西藏岩画不仅是北方系岩画的延伸,又是与西南古老岩画衔接的重要转折点。
考古工作者近十年在西藏各地发现岩画遗迹40余处,包括近60个地点和300多组画面。这些岩画绝大部分分布于藏北和藏西高原。从画面中,能辨认出反映最多、最清晰的画面,是人类生活(狩猎)和繁衍(生殖),畜牧、战争与演武以及自然崇拜等内容。
河南具茨山岩画
河南具茨山岩画
在河南禹州市境内,共有岩画3000多处。图形为圆形、方形、条形以及网状等岩画符号及其排列组合形式,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和鲜明的特色,与中原上古文化当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其年代当不晚于4000年之前的新石器中期。皆是2009年后发现,基本上属于东南岩画系列。这两处岩画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中部地区岩刻、岩画考古发现的空白,也丰富了中原地区古文化的内涵。
结语:南北系统岩画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很不相同。北方系统范围最大,数量最多;东南沿海与西南地区的岩画虽然数量上不及北方,但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却都能自成体系。
来源: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