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傣族,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西双版纳和傣民族
特色建筑(摄影:向日葵)
西双版纳全州总面积有19582.45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下辖景洪市和勐海、勐腊两县。这里居住著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瑶族等十几个民族,其中傣族85万, 汉族25万,其他民族25万。与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069公里。 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一年内分干季和湿季,年平均气温在21℃。旱季从11月至翌年4月,雨季从5月至10月。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个跨境民族。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热带植物(摄影:向日葵)
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
在西双版纳、景谷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人们认为只有入寺做过和尚的人,才算有教化。因此,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十分辛苦。也有的人读完中学,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然后再请一周或一个月的假,入寺学习。回家后仍然算是“康朗”,即还俗的僧人。
扫地的小僧
傣族的重要节日是泼水节。也就是傣族新年。时在傣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历四月中旬),节期三、五天。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即给佛像洒清水洗尘,然后互相泼水,除疾消灾。后演为以泼水为戏的节日。相传,古有火魔无恶不作,抢走7个姑娘。最年轻的姑娘侬香,得知了杀死火魔的秘密:拔下它的头发把它勒死。魔头成一团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起火。姑娘们即挑水相泼,灭了邪火。此传说相沿成习,渐成泼水节。一说此俗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徒每年此时到河中沐浴,洗去罪恶;年迈者不能下河,子女便为其泼水洗罪。后传入中国傣族地区。
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
总结这次短暂的西双版纳之行,得出以下结论,与各位分享:
1.西双版纳是一个非常棒的旅游城市,短期游玩可以感受热带不一样的风情,长期居住能给游子全方位的休憩。
2.西双版纳是一个成熟的旅游城市,配套设施齐全,事先有准备,自助游是不错的选择。
3.西双版纳民风淳朴,这里本地的居民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气质,能感染素日里忙碌的人们放慢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