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与《2046》有没有给金雀餐厅戴上两道光环?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1962年金雀餐厅开业伊始,基本就是现在这副恍如隔世的样子。最近唯一一次变化出自张叔平的手。在这里,如果想体会电影里那软玉温香和拉拉扯扯的感觉,或许会失望,但却可以感受到,不动声色的局促却逶迤的生命的味道。
香港,铜锣湾,兰芳道,13-15号,地下。这是某些人心目中的铜锣湾地标。它不是新奇的建筑,不是大事件发生过的地方,也不是寄存失落情绪的废墟,是一家餐厅,金雀餐厅。
如果一部好电影能给一处拍摄地画一道光环,我不知道金雀餐厅是不是有两道光环,因为我不知道《花样年华》与《2046》算不算是好电影,我只知道那是国际大导演拍的两部电影。据说有不少影迷为了梁朝伟与张曼玉、梁朝伟与王菲坐过的那两个卡座而来,如果只是为了那么一点点好奇心和一点点虚荣心,那么来金雀餐厅的影迷应该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如果是想体验荡漾春心的软玉温香和拉拉扯扯的时光朦胧感,那来这里,只会明白,有些东西就是只适合幻想与回忆,不利于实践,像大肥皂泡,你碰下,它破了。除非带着幻想实践,像青苔在台阶上幻想着城墙那样。我坐在梁朝伟坐过的地方一点感觉都找不到,我没有看过《花样年华》,也没看过《2046》,活该没有感觉,但我挺庆幸,看不见光环,因为,金雀餐厅的美,分明与王家卫无关。金雀开业那年王家卫不过4岁,还没移民香港。
1962年,金雀餐厅开业,从一开始,基本就是现在这副恍如隔世的样子,典型的粤式茶餐厅与西餐厅混搭的模样,只不过,当时都算一处潮地。对面就是一家歌舞厅,叫银树,生意红火,餐厅老板很认真地给餐厅起了个现在听来有点反智趣味的名字,金雀——金雀压银树。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银树结业,金雀一路红火至今。出名的牛柳扒从最早的几块港币卖到现在的90多块港币,份量却一直没变。那款餐厅随处可见的餐椅,已有20多个年头,与现在的经理和大厨入餐厅的年岁相当,外皮换了几茬,但身骨一直顽硕。卡座墙纸餐具破了烂了就尽力按照原本的样子换新,包括王家卫的摄制组布置过的部分,电影拍完也尽量重新恢复原样。最近唯一一次变化出自张叔平的手,就是内间卡座边上的14盏灯与14面镜子,因为再换过太麻烦。这是在香港铜锣湾啊,一个宁肯置身世外也不愿落后于时尚潮流的地方,怎么真会有置身世外的地方?餐厅经理的回答简单有力:老板喜欢,他就喜欢这种旧旧的感觉,他不喜欢现在那种现代的样子。那将来呢?只要不拆楼,就会一直这样下去。
一个人总等在一个地方,是因为相信时间。一个地方总是一个样子,是不相信时间,是相信人吧。
金雀餐厅卡片上的口号是“牛柳之家——金雀餐厅”,那牛柳扒20多年如一日,出自一人之手,从拿货到上锅,他说他只是子承父业,还说年轻时以为有更大的世界等着自己闯,心根本不在此。可蒜蓉粉丝和扇贝老在一起,单吃蒜蓉粉丝就像吃到扇贝一般,一个人和一道菜,老在一起,这道菜和这个人会没有点纠葛?大厨朴实地笑着无语。怎么有点像《德拉姆》中茶马古道边那些局促却逶迤,不动声色的生命的味道?
去金雀之前就想像着一个在这里干了40年多年的老员工形象,没想像出周叔的样子。周叔几乎从金雀开业就在餐厅里打杂了,他不愿拍照,答复是:谢谢你,不用了。整个下午,周老微驼着背,忙碌着,背影处,他把辣椒酱从大瓶子里温柔地倒到一个个小瓶罐里,40年,同一家餐厅,差不多的环境,相同的工作,人要是无心倔强,时间算个什么东西?
一个进餐厅作服务员不多时的小姑娘趴在吧台上吃月饼,“吃什么?”“月饼!你也尝尝?”亲切的语气瞬间推倒半个香港城,叫人直奔如画湘南乡间而去。夸张吗?或许吧,但我觉得那半个香港城的冷漠与商业人生逻辑更夸张。
后来喝到了那份梁朝伟连喝了3份的罗宋汤,那份用四五斤牛仔骨作底连煲10个钟的罗宋汤,坦白说,我倾向于相信梁朝伟当时拍《2046》拍得又累又饿,不是难喝,是没有传说中好喝而已。昏暗的灯光愈发昏暗。“梁朝伟人怎么样?”“很好的,很好相处,一点明星架子都没有。”一家餐厅装修不入时,空间不亮堂,招牌菜介于靠谱与不靠谱之间,怎么风风雨雨44年?“一路生意都很好,唯一有点困难的时候是非典时候,最好的时候是七八十年代……”来金雀吃饭的客人有学生有富豪有明星有白领,想来,每个人都有一个来这里的理由。有人就是喜欢这里的牛柳扒与罗宋汤,例如刘以达,以前住铜锣湾,达哥常来帮衬,上个月又来了,带着达与璐的璐;学生来这里,图的是价格便宜量又足;有钱人上了点年纪,来怀怀旧;有日本影迷是梁朝伟的FANS,来瞻仰偶像柔情似水的地方……一间餐厅果真温柔左(zuo,广东话,“了”的意思)半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