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已经憧憬神秘的金字塔,但“埃及新娘”则是成年后才知晓的名词,并为此知道埃及有个亚历山大。那是地中海岸边一个遥远的城市,我抵达之后才明白,亚历山大为什么被称为“埃及新娘”,并且是“蒙着面纱”的“新娘”。
埃及与地中海
鲜有人将地中海与埃及相提并论,所以,亚历山大的“埃及新娘”面目较少人关注到。
从一般旅游者的感官而言,埃及最美的风光当数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的魅力又离不开地中海。与其他同排列在地中海海岸线的欧洲国家比较,亚历山大的面貌别具一格,彼此的文化现象差异较大,是一道十足的阿拉伯味道的地中海风景线。
亚历山大位于埃及的最北端,是埃及的第二大城市,已经有2300多年历史,人口500万,基本居住在沿地中海海岸线排列的狭长建筑群落中,未免拥挤了一些。但作为海滨城市,亚历山大也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它的商业区、文化中心、政治或宗教场所基本集中排列于10多公里的漫长的海滨城建群落之间,即使旅游景点也多在临海地段。同样的地中海海滨大道,人们看不到欧洲国家海滨度假区的景象,10多公里的海岸线中,几处海滨浴场的沙滩加起来不足一公里,也许因为习俗,那里的居民不太需要海水浴。我们在炎热的太阳下驱车,基本看不到日光浴者,偶尔看到几个嬉水的青年人,女者皆穿遮肩及膝的衣服,乍一看以为是落水的路人。此番情景令我生出些许惋惜,这般美妙绝伦的海滨资源,若在广东的珠江口,恐怕要人满为患了。
游人大多喜欢于东港港口至热闹的凯撒宫区间的海滨大道散步,除了带有欧洲建筑风格的街景让人兴致勃勃,沿途建筑群间清真寺高耸的尖塔和球状屋顶也饶有风味。最突出的是布塞瑞清真寺和阿布阿拔斯清真寺,临地中海矗立,将亚历山大另类的阿拉伯风韵尽显。我最欣赏的是新修建不久的图书馆,那是一座将巨大的屋顶修成圆形大斜面的现代建筑,以象征太阳的升起,建筑体现的依然是古埃及人信奉的太阳神文化,图书馆的外墙表面采用古老的象形文字浮雕,使现代与远古和谐地融为一体。
埃及式的浪漫
地中海的浪花十分美妙,雪白里透出淡淡的蓝,自然也吸引了一些情侣在海滨马路边徜徉。只是,女子都包头巾,男女不会相拥,那种浪漫显得特别羞涩而苍白。然而,那里却有十分动听的古老传说。
我在黄昏时候走进蒙塔扎王宫的花园,它位于地中海边的台地,夕阳为其镶嵌上一轮金边,连涌上海岸的阵阵波涛也改变了颜色,本来一道道雪白的浪花变成了橙红色的弧线,十分好看。蒙塔扎王宫的花园是一座带有佛罗伦萨风格的园林建筑,为王室的避暑地,至今花园里的王宫主体建筑还是不对公众开放。那里有频繁出现的主题字母“F”,因为过去的王宫主人认为“F”能带来好运气,他们的子孙命名都以“F”开头。法鲁克王没有给新娶的妻子改名,他们给儿子起名时“F”被放到第二位,厄运于是降临,6个月后,法鲁克被废黜。听完这个故事,夕阳下的蒙塔扎王宫让人感觉更为神秘,我也联想起一些阿拉伯的神话了。
亚历山大为埃及最开放的城市,据称有30%的外国人在此长住,西方的经济文化对其影响很大,明显区别于开罗等地区。城市景观较开罗更现代一些,西化一些,不像开罗、吉萨等其他城市那般邋遢,饮食、卫生及居民的精神面貌也让人感觉舒服许多,加上地中海的特殊环境,于是称其为“埃及新娘”就有了道理。
没有金字塔的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是埃及最美丽的城市,虽然没有金字塔、没有尼罗河、没有阿斯旺、卢克索的神殿,但依然是十分耐看的旅游城市。有些游人误以为埃及只有尼罗河,四周皆为沙漠包围,没想到埃及还有地中海风情的另一面。亚历山大的经济文化与埃及其他地区差异较大,即使古遗址也多带有古希腊罗马的特征,在文化表现方面呈现多元化和兼并性,既不是正宗的法老文化也不是纯正的欧洲模式,所以,亚历山大又可让人了解到埃及文化的另一面。
我十分惊叹吉萨金字塔的宏伟,我也为亚历山大东海岸的盖贝依城堡的绝伦美妙叫好,那也是一处令人神往的地方。盖贝依城堡为15世纪苏丹盖贝依时期建造,原址是著名的托勒密灯塔废墟,修建城堡时还利用了废墟中的一些石块。据介绍,建于托勒密二世时期的派罗斯灯塔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灯塔上有镜子将太阳光和火光反射到海面上。现成了游人必到之处。
庞贝神柱也是一处不朽的难得一见的古遗址。神柱建于1600年前,为粉红色的大理石柱,柱顶顶着雕刻有花瓣的石托。大理石柱前有两座粉红花岗岩狮身人面像。据说此处遗址原为神庙,391年被基督教徒破坏,神柱则保存了下来,大概是几百吨重的大理石柱难以摇撼之故。我们现在参观时反倒经常想到巨大的大理石柱是如何搬运来又如何竖起的,即使现代,要竖起这么沉重的石柱也非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