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餐厅,没等朋友放下旅行背包,张霞便有点迫不及待地向她刚到北京旅游的两个朋友“贩卖”一公斤的故事。
张霞,生于彩云之南,“爱好旅游和小孩”,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二年级的研究生,她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多背一公斤”活动的行动者,也是该活动组织者之一。
“‘多背一公斤’就是倡议旅游者在出门的时候多准备些小礼物,带给沿途可能遇到的山村学校的孩子们。
通过和他们交流,在给他们带去快乐的同时,你也会在旅行中找到另外一种快乐。”“多背一公斤”的发起者余志海说。
一公斤意味着什么?四五本书?两三件衣服?一包文具?一公斤也许只是你行李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重量。但在“多背一公斤”活动的行动者们看来,这小小的重量对于一个贫困的学生来说,也许就是一份珍贵而难忘的礼物。
“一公斤虽小,但如果有成千上万这样的‘一公斤’,那么,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你可以把我们叫作有爱心的旅行蚂蚁。”一些喜欢旅游的年轻人,正是带着积少成多的蚂蚁精神,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多背一公斤”的队伍。
小寨,是位于桂林著名景区———金坑梯田里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有让人难忘的自然风光,也有让人难忘的穷孩子们。曾在那里支教两年的罗培和有着很深的体会:不少学生甚至连最起码的文具———橡皮、卷笔刀都没有。
网名考拉的网友在一次旅行后,“想起五月的凤凰之旅,看到苗寨小朋友读书的困难,生活的艰苦,原本清新的空气也有泪水的味道了。”网名噗嗵的网友也有同样的感受,今年夏天她去贵州走了一个半月,看到那里的生活,她“一次次地被感动”。
安徽石济坑、贵州中洞和白碧、山西碛口、云南元阳、河北涞源……这些地方的自然风光无不让人流连忘返。然而,这些地方人们的生活,却让去那里旅游的人唏嘘不已。如今,越来越多的“多背一公斤”行动者来到了这些地方,“我们不一定能给这些地方的孩子带去多少东西,却可以给他们带去阳光和希望。”张霞说。
起初,他们给山村孩子们背去的“一公斤”礼物里有科普读物、铅笔、橡皮、书包、尺子等学习用具,还有衣服、玩具,都是一些小物品。网名庄子的广州网友第一次去小寨时,发现孩子们一年到头只能吃上几回肉,学生每餐也只是两角钱的青菜。第二次他再去时,就背了几十斤肉,孩子们兴奋不已。庄子回到广州后便在网上发动了很多朋友,深圳的紫晴看到帖子后,从深圳带去一箱腊肉、一箱火腿和一大袋干鱼,来自江苏的王影?甚至还背去一台太阳能热水器。
“我们并不是单纯的送温暖、献爱心。”余志海说,“多背一公斤”不主张单方面的“送”,而是更强调双方平等的交流,哪怕是少量物品的赠送,也应该在交流中完成。
背古诗、做算术、讲故事、教唱歌,张霞在旅游时候,顺便会给遇到的孩子上一堂课,“如果这堂课在学校里、教室里,就没有这么有趣了。”她说,这种即兴的小小的交流,简单却有趣。
“我喜欢做的事必须有意义同时有趣,光有意义是责任,光有趣则是娱乐,都无法长久。”这是王小波的话,也是余志海最喜欢的。
“对旅游者来说,如果因‘多背一公斤’冲淡了旅行的本意,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建议他不要勉强去做。”余志海说,“多背一公斤”选择的学校并不是以贫困作为惟一标准,而是方便旅游者。
随心交流给别人带去快乐,同时自己也收获快乐,是“多背一公斤”行动者们奉行的“快乐哲学”。
在“多背一公斤”论坛上,每一个帖子都写着他们行动归来后未尽的热情和激动的心情。他们甚至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叫“1kger”。
“你可以叫我们‘多背一公斤者’,除了旅行者,这是我们另外的一个身份。”张霞笑嘻嘻地解释这个词的含意。
(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