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让不少人觉得我们的孩子很幸福,事实上我们的孩子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吃。怎么吃才健康?怎么吃才不会生出毛病来?下面我们来听听深圳市儿童医院的中医科主任万力生博士和儿童肥胖学专家健桥妹,让他们从吃“下手”,教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吃得健康。
万博士
有机食品是最健康的食品从医学上讲90%以上的疾病是因为饮食不合理才出来的。一部分孩子比较贪吃,吃得过饱,暴饮暴食吃出了小胖墩。小胖墩会发展到糖尿病,豆芽菜的孩子成人以后也会生各种的病。在古代有一个伟大的医学家叫孙思邈,他讲了一句话说凡治疗必先食疗。每种食物都有一个药物的作用,吃对了才会健康。
“我们父母和爷爷奶奶在商场选择食物的时候要选择健康的食品。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我也是孩子的父亲,我们也有买菜的时候。我们说市场上的食品、商品琳琅满目。
我们如何鉴别哪些是健康食品呢?
那我们要先鉴别出什么是不健康的食品。什么才叫健康食品?”万博士说,大家有很多的标准,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才有行业标准。有机食品、绿色视频、无公害食品才是我们家长放心的。无公害食品是最基本满足人们需要的,绿色食品是对添加剂、农药、色素有一个限制标准。A级不含任何的农药、化肥、激素等等,有机食品是按照国际的标准,农产品进行加工生产是不含有任何的农药,土壤没有被污染,没有添加剂,也没有转基因的种子,所以说有机食品是目前市场上最健康的食品。要小编说,有机食品这几年早已成为“奢侈品”,想吃得放心,还得亲力亲为啊!
健桥妹
为孩子制定膳食管理表“小孩根本不知道如何选择,大人给他什么就吃什么。谈儿童话题其实不如谈谈谁是孩子膳食的责任人。如果爸爸妈妈知道孩子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健桥妹表示,要专注于孩子的量,就像水杯一样的道理,把水装多了就会从杯子里溢出来。对孩子来说也是这样的,添加多了他就会出现肥胖。家长要先给孩子确定一个总热量,在这个大热量的前提下再给他配备多和少的问题。
现在父母都是给小孩最好的,量确定最重要。健桥妹认为,家长要给孩子制定一张健康管理表,上面写清楚孩子每天或每周应该摄入谷类多少、水果多少等。“这是一个习惯问题,家长可以做一个表格,孩子今天吃什么了就打个勾。我特别建议每一家里面都应该拥有中国膳食指南的那本书,到处有卖的。”大中华美食应有尽有,美味同时还养生。
万博士
看病不能只看“瘦”不看“胖”
万博士表示,到儿童医院看病的,看肥胖的没有看营养不良的多。很多人认为,胖不要紧,瘦很要紧。在我接触最多的孩子病例中,很多是因为在吃的方面没有节制,家长没有控制。病人饮食结构都是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他不注重蔬菜、粗粮,他认为这不值钱。我们这几十年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生活富裕了。尤其是在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还是比较贫穷的时候,现在他们是正好有孩子的时候。他们那时候没有吃好,所以现在拼命地给孩子塞。
很多小孩写完了作业之后又加一餐,一天四餐。我们说晚上吃东西非常不好,对脏器容易有伤害。万博士说,孩子的不健康是由于做父母的塞了太多的东西给他,现在糖尿病的孩子已经饱满,而在以前,内分泌糖尿病的孩子是很少见的。现在没有糖尿病的小孩也有其他的问题,比如脂肪肝,他曾见过最小的病例只有两三岁,父母只要把奶瓶一拔,孩子就哭。为了孩子的健康,请父母们“适可而止”。
小孩体质决定吃什么
儿童体质大致分为两种,一个是健康的,另外一个要看虚实。孩子是寒体就穿衣服,怕冷,吃冷东西就拉肚子,舌苔是白的,撒尿一般都很清淡。这样的寒性体质一定要选择热性的食物,比如羊肉、狗肉等等。热性的肯定是口舌生疮,大便干燥等等,也就要吃一些凉性的食物。这样才有利于把体内的湿热排除。还有虚的,比如经常感冒发烧,还有体重轻、多汗。家长就要给他们这种体质的吃健脾的,冬季静补,比如多吃羊肉。万博士认为,“红萝卜和白萝卜的区别是:白萝卜通便,是凉性的。红萝卜、黄萝卜是含维生素什么的。其实我们婴幼儿吃胡萝卜更好一点。
湿症就是胖子,舌苔很滑,经常出汗,那种就是湿气重。”另外,万博士也提醒,小孩子有很多有吃手指的习惯,这个习惯导致了很多肠炎、痢疾的病。“维护肠道的干净很重要,过去人说吃熟的不吃生的,现在还要吃膳食纤维。只有保持大便的通畅才能真正地清除肠道的卫生。膳食纤维过去不把它作为一个营养素,最近几年才把膳食纤维归为营养素。”父母应灌输孩子健康饮食观念!
健桥妹
生活方式有关
健桥妹认为,现在70%~80%的疾病都跟生活方式有关系,相对幼儿的话烹调方法非常重要,一定要易咀嚼、易消化、易吸收。这样宝贝们才会吃嘛嘛香~
万博士
饮食习惯有关
万博士认为:“我们讲吃什么,怎么吃。我觉得应该讲一下吃的习惯,比如说我们进餐一日三餐,要按时进餐。不能不吃早餐,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是非常有科学道理的。人体在白天的时候阳气是旺盛的,到了夜晚阳气衰竭。在孩子饮食问题上,家长要言传身教,灌输孩子一种什么是健康饮食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