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期待不一样
这个其实是最好理解的。人们加在女孩、女人前头的形容词,往往是美丽的、乖巧的、可爱的、娴静的、柔弱的、倾向于多话的等等;而加在男孩、男人前头的形容词,往往是有力的、健壮的、斯文的、倾向于沉默而内敛的。
所以,若男孩过于柔弱,父母一般都会有些担忧。若一个男孩总爱哭,一般父母都会觉得不妥,或者干脆给予批评。大人们的这种性别暗示,积极作用在于,让男孩们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朝着符合社会期待的方向去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化。
但是,缺陷也很明显。父母对男孩情绪上的不接纳,让男孩们更容易遇到情绪障碍,他们在亲密关系上显得木讷,严重者情商极低。所以,给男孩多一些爱和接纳,显得尤其珍贵。
上述列出的因素,只是男孩们通往长大的路上,要面临的重要挑战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父母们可以在孩子发展早期参与、提供有效支持的一些方面。具体来说,结合上述男孩发展特点,我对养育男孩的建议如下:
恰当的性别教育
微信上曾有一位妈妈问我:
静老师,我的儿子5岁了,非常害羞,平时也喜欢安静,不像别的男孩子一样喜欢舞刀弄棍的。怎么才能让他更有男孩子气一些呢?
了解后发现,父母因为工作繁忙,孩子从小奶奶带,可是奶奶心脏不好,不能进行剧烈活动,也听不得太大的声响,因此,她对小男孩说的最多的话是:不要调皮!别乱动!别吵……孩子就这样越来越文静、乖巧。待孩子进入幼儿园,他不愿意跟小男孩一起打闹,相反喜欢跟女孩一起过家家……
男孩玩过家家的游戏没问题,但若只玩过家家、而缺少其他男性化的游戏爱好,那就会有问题。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性别确认的关键时期是在1岁半到3岁之间。这段时期,家长的教育会促使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孩子还不具备反省认知的能力,也不懂得进行性别的自我塑造。因此,家长错误的性别塑造很容易给男孩带来负面影响,使孩子对自己的性别产生错误的认同。
很多家长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没有必要进行性别教育,这是错误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18个月的孩子就能分辨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了,他们能根据服饰、发型以及外貌,分辨周围人的性别了。而且,他们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性别观念:我是男孩,跟女孩不同。有的男孩还会排斥与女孩玩耍,喜欢跟同性别小朋友一起玩。所以,此阶段父母最该做的,就是给予男孩身心发展所需的自由,同时自然而然展示给孩子正常的男女行为方式。
宫西达也的经典绘本《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里面有一句话反复出现:“我也要长得像爸爸一样。”微信上一位妈妈就曾分享给我,他儿子自从读了这个绘本,但凡他爸爸做什么,都要去模仿,口中常念叨:我长大了,要和爸爸一样。这其实就是父母陪伴、自然引导的结果。
给够男孩运动机会,以及足够的身体接触的游戏
男孩子需要更多运动,这应该是许多家有男宝的父母都能明白的。所以,对于小男孩,父母应鼓励孩子去跑、去跳,不阻拦他们的探索。而当他们大一些了,想要完全挣脱父母的手,宁愿爬高上低时,父母则需要确保他们的安全,同时多提供富有挑战性的运动机会,以及陪孩子一起玩有意思的、能够消耗体力的运动。
当然,家有女宝的也一样需要上述那样做。不同在于,提供上述探索、运动、游戏的同时,记得男孩还有额外一个需求,那就是身体接触、身体碰撞。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读书的那些课间生活吗?一般女孩们倾向于围成一堆说话,男孩们则会推推搡搡,挤做一团。这跟打架不同,是男孩们在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释放体内的能量和冲动,并且与他人获得关联。
所以,建议孩子爸爸多跟孩子疯、闹,甚至是模拟打架都可以。要有身体的接触、轻微碰撞等。通过游戏方式释放了过剩能量的男孩,就不至于寻找其他不合理途径排解体内的躁动了,比如真正的打架、斗殴,或者暴力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