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3岁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所有事物都好奇,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有很大的益处。
现在,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致使孩子缺乏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这样做的后果只会害了孩子。
让孩子动手参与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锻炼,责任感也能得到提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果在一个包办代替的家庭,孩子会理所应当的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别人应该替他们做好的,所以一旦有什么问题,他们首先会找别人的责任,他们会说父母没替自己做好。而责任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动手做事是孩子成长的基础,也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前提条件。3岁前的孩子处于行为的敏感期,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多让孩子动手做事。
作为家长,家庭教育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教会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要舍得让孩子做力所能理的事情。要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从孩子生活中的事情做起,比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玩具,自己收拾文具等。在孩子开始学习动手做事情初期,往往没有头绪,费时过长,效果也不好,所以很多父母宁愿自己动手三下五除二的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但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完成,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开端,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孩子慢慢实践,等待孩子慢慢做好,而不是要抹杀孩子学习的过程。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正确做法
1、孩子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理
家长千万别因嫌孩子麻烦或碍手碍脚而剥夺孩子学习劳动的机会,家长可以耐心地、反复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跟着模仿,慢慢地就会从不熟练到熟练,最后运用自如了。可以教孩子自己逐渐学会系鞋带、脱衣服、放被褥、收拾自己的房间,洗一些简单的东西,等等。
2、父母要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改变以考分来判断孩子的标准,因为孩子的素质不是单纯由成绩来表现的。在一个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争取高分是远远不够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需要父母的培养,尤其是孩子的动手能力。
成绩只是孩子一个阶段学习情况的反应,无法证明孩子的全面素质和能力。一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也许在动手实践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此,父母不能片面重视孩子的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3、孩子要力所能及地多帮助别人
家庭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也可以看做社会的缩影,家长要引导孩子多为父母做些事情,可以是一些很小的事情,如扫地、擦桌子、洗碗筷,等等,从小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的意识。
4、父母要多传递给孩子信任理念
孩子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培养出独立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父母把信任传达给孩子,孩子就会树立“我能行”的心态,并在实践中不断印证这种感觉,最终干成一番大事业。
孩子学习书本知识的最终目的是用在现实生活中,成为自己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和资本。所以,空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将知识具体为实际可操作的实践。这样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和准确,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因此,父母的态度对于孩子来说就显得格外关键。
5、父母要善于巧妙地多称赞孩子
当孩子努力去做了,或做得很好时,家长要立即予以称赞和鼓励,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种称赞尽量不要以实物的形式,比如给孩子买玩具,买好吃的东西等,因为这样容易刺激孩子的虚荣心,时间久了,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6、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减少依赖性
父母要减少为孩子做事的冲动,在生活中,只要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提高自己的亲自动手能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孩子会在父母的放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优秀孩子。
孩子动手的过程就是手、眼、脑三方面协调的过程,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就要发展其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这些应该引起父母的重视,教给孩子正确的技巧和方法,让其出色地、独立地完成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