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现代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由基础科学推动的,对于神秘的宇宙,保持敬畏的同时有人更是在不遗余力地用智慧探索,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就是一个值得钦佩的榜样。
国外科学家绘制的宇宙暗物质
日前,东南大学作为中国大陆第一所合作高校参与的阿尔法磁谱仪实验AMS(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项目获得重大进展。
9月18号,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东南大学名誉教授丁肇中在日内瓦公布了他主持的阿尔法磁谱仪实验AMS(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得出的最新成果,证明暗物质存在实验的6个有关特征中,已有5个得到确认,进一步显示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这是AMS实验自19年前启动以来,第二次正式公布研究结果。东南大学在AMS探测器建设和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工作得到丁肇中教授的高度认可。丁肇中教授特授权东南大学在国内发布AMS实验最新研究结果。
在AMS实验中,东南大学主要承担AMS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助力AMS以给出暗物质存在的有力证据。由丁肇中教授主持的AMS实验希望通过收集暗物质碰撞过后产生的正电子来寻找暗物质,全球有15个国家的56个研究机构参与其中。
2002年开始,东南大学作为中国大陆第一所参与AMS项目的高校与丁肇中教授合作,包括参与AMS探测器的合作研制和建立东南大学AMS-02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心(AMS-SOC)。自2011年5月AMS探测器升空以来,目前已累计接收到来自国际空间站的数据107TB,未来十年的实验数据总量将达到4PB,对这些海量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大数据应用,同时也是AMS实验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东南大学参与该计划的项目团队负责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罗军舟教授介绍,截止目前,东南大学AMS-SOC处理和分析的数据总量超过556TB,累计贡献超过85万CPU小时,在AMS-02全球六个地区(中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中国台湾)的数据处理中心排行第一。
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在东南大学校长易红的领导下,学校在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领域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先后投入经费2500万元,搭建了面向大数据处理的云计算平台,并提供虚拟化和高性能混合计算环境。基于此,东南大学成功构建了AMS-02实验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心,总体规模达5500CPU核,920TB存储,峰值浮点计算能力每秒70万亿次。
未来,东南大学将继续深入开展AMS实验大数据处理的相关工作,进一步攻克面向AMS的云计算及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积极推动AMS实验探索暗物质来源的进程,同时还将有效促进我国在面向科学计算的大数据处理以及云计算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与技术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国际竞争力。
延伸阅读
神秘的暗物质
暗物质是一种特殊物质,它不发光也不发出电磁波,人们看不到,所以称为暗物质,它是我们已知粒子之外的全新粒子。据估算,我们所知的常规物质只占宇宙构成的4%,暗物质和暗能量分别占23%和73%。虽然人们早已猜测到暗物质的存在,但一直以来从未明确探测到其粒子。
目前,寻找暗物质粒子、研究暗能量的物理本质、探索宇宙起源研究已成为本世纪天文和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世界各国都在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攻关,开展这一重大交叉学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