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催孩子,适时放手让她尝尝不一样的后果
正如妈妈在问题里描述的情境,孩子笃定地刷牙、慢悠悠地吃饭,妈妈则追着屁股后面再替她倒计时,“你快点,还有10分钟,上课要迟到了••••”这种情景每天发生,似乎已经成了某种“规律”。而孩子把这种规律捏在手心里“把玩得”恰到好处: “我不会迟到的,因为妈妈总会在last minute来敲钟的。” 我的大儿子Ian就是一个拖拉典范,而且还有个丢三落四的顽疾。为了帮他改掉这个毛病,我尝试着假装不知道,不提醒他,让他自己尝尝“忘东西”的后果。一次,他在学校上游泳课,早上出门忘带泳衣,打电话给我要求送衣服救场,我告诉他:“前一晚已提醒过带泳衣,你自己也已答应会记得。现在这个情况发生了,妈妈不能再帮你了,你必须要承担‘马大哈’给你的带来的后果。”自从那次后,我经常做出这种善意的“假装”,现在Ian这个马大哈的毛病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所以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可能先要改变我们对孩子言行一贯保护的想法,不妨在某些不太重要的事情上,选择性地任由孩子自己去承担拖拉的后果。比如,不必因担心孩子上学会迟到而每天亲力亲为地替他们准备书包。其实我们恰恰就是要让孩子亲身体验上学迟到忘带作业的后果,孩子才会认识到磨蹭给自己带来的害处,从而开始修正自己的节奏和习惯。
让孩子尝到“快”的甜头
孩子只有感觉到做事快对他自己是有好处的,感觉到做事快是值得的,他的动作才能够“快”得起来。孩子自己有一笔帐:我做得越快任务越多,反正也不能出去玩,不如索性做得慢一点,起码可以省点力气。这个问题解决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老对孩子层层加码,要把孩子节约出来的时间还给孩子,在孩子较快完成了任务之后,就要给孩子自由安排生活的权力,孩子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九岁的孩子已非常有自尊心及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先相信他们,鼓励他们为自己的事做主,如果他们做好做对了,妈妈要以极大的热情去表扬和嘉奖,渐渐地让孩子找到改变的原动力和品尝改变后所带来的好经验。
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夜里,我越来越感受到想做一个“能改变孩子的妈妈”,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先去发现是否需要改变自己些什么。